这个称呼可谓是贴切的很,上溯两千年,中国对基建方面的热爱已经初显端倪,治水都江堰、筑长城、修故宫,每一个大工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今天要聊的不是宏伟的长城,而是被延续使用至今的都江堰——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一个惠及两千年蜀地子孙的世代工程。
从未远去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未修都江堰之前,这里的百姓饱受干旱洪涝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很不稳定,完全靠天收成。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彻底告别了洪灾和旱灾的困扰,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成了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秦国大一统,巴蜀提供了丰厚的粮草,成为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再往后数一个朝代,刘邦被项羽驱逐至巴蜀后,利用丰厚资源养精蓄锐,在与项羽的后续交锋中,这里成为他的巨大粮仓;三国时期,刘备以蜀地为营,与魏、吴成就了三国中最璀璨的三足鼎立局面;再看看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再次成为整个抗战的大后方。而在这后面默默无闻作着贡献、为生产大量粮食提供保证的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它见证了朝代的兴衰,依然挺拔在岷江之上,指挥着奔腾呼啸的岷江水左右分支流去。时代更迭,但它始终没变,还是那个为成都做出很多贡献的都江堰,而它的诞生离不开蜀地郡守、水利专家李冰。
延续千年的水利法则
李冰何许人也?他是战国时期由秦国派往蜀地的郡守,因为这里最大的困扰是旱涝,所以他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李冰在设计建造都江堰时采用的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做法。在岷江岸边人工挖出一条与其并流用于灌溉成都平原的河流,并将挖出的沙石堆在江中,形成一道分水的堤坝,这就是金刚堤和鱼嘴分水堤。原来的岷江被称为外江,人工开挖的河流被称为内江。
飞沙堰分洪排沙
飞沙堰看上去很平凡,但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可以说是确保成都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宝瓶口引水灌溉
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作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宝瓶口,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灌溉成都平原上的万亩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防洪的作用。
两千年后,都江堰再多一重身份。
感受历史沉淀的美景
站在都江堰的岸边,看咆哮着的岷江水汹涌而来,在李冰无声指挥下,有的奔向外江、有的涌入内江,向该流向的方向流去。
存在了千年,造福万民于千年,这样的都江堰见证了蜀地的千年繁华,也收藏了与自己相关的每个故事。它让无数文人学士慕名游览留下千古诗文,让现代文化学者余秋雨为之感慨惊叹写下散文名篇,还让众多游客游至此地驻足感受洪流的拍岸、惠利万代的智慧留存。
二王庙用来祭祀李冰父子、伏龙观陈列了颇多的文物、安澜索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这些名胜古迹每一处都值得驻足游玩,值得去探索它们的历史文化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