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0 11:12

原创 《发现非遗之美》——界首彩陶

2020-05-21 13:2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制作技艺

《发现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在安徽省界首市采访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在界首市博物馆参观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在界首市博物馆参观

界首彩陶制作工序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又称三彩刻花陶,是由黄河泛滥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手工烧制而成,被誉为“东方之秀”。界首彩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既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是界首市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参观界首彩陶烧制窑口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参观界首彩陶烧制窑口

界首彩陶制作工序之一——泥坯

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1050度,烧两天两夜。

《发现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在卢莉华 大师工作室

卢莉华 大师(右一)指导《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刻花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从练泥、制坯,再到造型、刻画、挂釉,最后到烧制,全凭手工技艺完成。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其中最知名的“刀马人”坛罐,饱满厚实,圆润质朴,粗犷中带着几分秀色,颇有韵味。在表现技法上,界首彩陶充分运用剔、刻、刮等手法,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发现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在卢莉华大师工作室参观

《发现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在卢莉华大师工作室 参观

《发现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在卢莉华 大师工作室 参观

界首彩陶的历史可上溯隋唐。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记载,在沙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便是唐三彩主产地之一的巩县,而后唐三彩工艺通过水运流传到界首。

《发现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在卢莉华 大师工作室参观

卢莉华大师指导《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刻花

《发现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左一)与卢莉华大师(右一)

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界首田营镇一带曾集中有卢窑、魏窑等13个窑口,因每个村的村民都以业陶为生,并且村名均以“陶窑”为名,因此又称为“十三窑”。现如今,只有韩窑保留着唯一的古窑址,它的所在地也被辟为“十三窑大红盆博物馆”,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这里得到传延。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责任编辑/姚泽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