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启东故事!启东的过去和现在有多少是你不知道的?
2018-11-26 10:47
▼ 城事|第184期 ▼
启东登上央视40分钟!讲透了启东的过去和现在
地名记
启东,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长江由此入海,黄海与东海在此分界,形成了三水交汇于启东的独特地理格局。然而,这一地理格局的形成迄今尚不足三百年。
东晋的王嘉在其作品《拾遗记》中称此地为瀛洲,当时这里尙是一片汪洋。公元684年,骆宾王伐武(武则天)失败,一路辗转,隐匿在海边的白水荡,也就是今天的吕四港镇。
公元954年,政府在此设立了吕四场。这是启东地区设治的开始,但启东最终设县距今仅90年。
1928年,历经十八年的奔走呼号,崇明外沙以及海门、南通县部分区域,获准正式设县分治,定县名为启东,袁希洛被任命为首任县长,立“启东设县碑记”。
启东设县碑记,在风雨沧桑中度过了九十年。九十年间,沙洲在江海的涛声中继续成长。每长一寸,开拓奋进的启东人就会在滩涂上留下他们垦荒的脚印。
历史记
20世纪初,这里竖起了长长的挡浪墙,有效阻挡了海水的侵袭,而主持修建这道挡浪墙的就是张謇。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1900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准备在海滩垦荒植棉,彻底改造荒滩。但海堤常被海潮冲毁,张謇从遥远的荷兰请来了年轻的特莱克,在海堤上修筑直立式钢筋混凝土板桩结构的挡浪墙,全长760米。堤岸抵御海潮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堤内土地得以被改造为良田,移民得以在此安居。
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其后,启东人民进一步兴修水利,改善棉花种植条件。“并港建闸”是当时启东人民的一项水利壮举。在此基础上,时任启东县副县长的秦素萍和启东群众不断摸索、试验棉花高产的方法。
两年后,启东人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周恩来总理高度肯定了启东所取得的成绩,此后还以“棉花县长”称呼当时启东的副县长秦素萍。
启东先民辛苦开荒,通海垦牧公司不懈垦殖,困难时期粮棉高产,几代启东人,凭借着可贵的垦荒精神,在大陆东端从无到有,写就了一段传奇。
文化记
20世纪30年代,现代版画进入我国,很快成为报刊上常见的宣传载体。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东南县委创办的《东南报》就利用木刻版画作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胜利的消息,大力支持了抗日反“清乡”斗争。
施汉鼎的现代版画创作就是从这种革命的氛围里起步的。1959年,施汉鼎和另外几名木刻版画爱好者成立木屑花业余木刻小组,积极投入版画创作,出版了《木屑花》黑白木刻选。当时,中国还很少有版画群体,“木屑花”的成立,使得启东版画受到中国版画界的瞩目。
1985年4月,启东版画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版画院。一批又一批年轻艺术家融入到这个群体之中,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启东版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经常在国内外的大型美术展览上亮相、获奖。同时,启东版画也由黑白木刻阶段进入了水印版画时期。
如今,版画院画家们除了继续艺术探索之外,还始终不忘现实。一幅幅关注时代问题的作品相继问世,延续了启东版画的现实精神。
手工记
1996年,吴元新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历时22年才搜集到三万多件散落于民间的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元新是传承人之一。
启东是蓝印花布最多的地方,吴元新经常来到启东乡下,搜集在岁月中遗留下来的老蓝印花布,在启东,这种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的蓝印花布,是垦荒的移民带来的手工技艺,如今,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已经不超过50人。
从点到线,再到一枚花纹、一组图案,蓝色上的白色印花,就像江海里升涨而出的沙洲。从沙洲到陆地,再到城市,蓝印画布见证了启东人开拓垦荒的历史。
教育记
在启东市东南中学内,有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四合院,正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是郭沫若题写的“东风永健”四个字。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油漆渐渐剥落,竟然在匾额上显露出了另外八个字——“体农用学,合群自治”。
1920年,张謇出资修建了这座四合院,作为垦牧乡高等小学的校舍。“体农用学,合群自治”,正是张謇为垦牧乡高等小学手书的校训,激励学生重视农业、学以致用,既有合群的集体主义,又有自治的独立精神。
1942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这座四合院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的校舍,承担起培养共产党军政干部的使命。从这座四合院走出了3300余名共产党的军政干部。
如今,这座四合院已经成为博物馆,“体农用学,合群自治”八个字,开启了启东人崇文重教的传统。
张謇之后,著名企业家陶桂林也为启东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1930年,陶桂林回乡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建筑学校——志诚土木建筑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对启东建筑业影响深远。如今启东有十多万从事建筑的人,被誉为“建筑铁军”。
一代又一代启东人让崇文重教的传统薪火相传。启东,已经成为江苏教育的亮丽名片。
当代记
吕四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这里每年的捕捞量几乎占了江苏省的三分之一。作为中国著名的海洋经济之乡,启东高度重视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休渔季到来的时候,渔民不再出海,海洋鱼类得以休养生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启东深入人心。
除了传统渔业,启东人还找到了与海洋相处的新的方式。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扼守长江入海口,成为江苏省海工装备出口基地。长达18.3千米的沿江岸线上,船台和塔吊组成的钢铁森林,犹如一个巨大的母体,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
2017年2月25日,集油气生产、储存及外输功能于一身、相当于一个中型的油气处理厂的希望6号,从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远赴英国北海海域服役;同年11月,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推出了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随着海工船舶工业园的集聚发展效应日益凸显。启东,正在以现代工业的力量,不断向海洋延伸。
启东,江海孕育的新土,生生不息的东疆!
— —
特此声明:本文章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互联网,目的在于汇聚、分享城建信息,只为启东可以更好,所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完全公益,无广告收入,如若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本公众号承诺24小时内予以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