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邱高兴 房瑞丽 黄成蔚 朱刚锋 王连冬
兰溪建县,始自唐咸亨五年(674),已有1300多年的辉煌历史。作为一座“溪以兰名,邑以溪名”的城市,在这漫漫千载中,兰溪文化经过在产生、积累、发展、传播、扩散、变迁过程中,孕育了璨若星辰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尤以李渔文化、商埠文化、宋韵文化、耕读文化等四大文化形态最为突出。兰溪文化正如脉脉流淌着的兰江水,源远流长,滋润着这方水土,养育这方水土上的人民,并催生了今天兰溪的人文精神与文化。
兰溪西门城楼
看清楚兰溪文化,把握兰溪文化的特质,既需要近视,也需要远观。在近视中,可以放大、分辨、厘清兰溪文化的诸多细节;在远观中,可以凝练、提升、赋能兰溪文化的特质。
远观而言,如果要在兰溪千年文化史中寻出一个高潮,那无疑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渔。以李渔文化为线索,可以总括商埠文化、宋韵文化、耕读文化等兰溪特色文化,并与新时代兰溪人文精神“文雅通达、精益求精、实干图强”相呼应。李渔文化、宋韵文化表现了以李渔为代表的兰溪历史文化名人所创造和遗存的文雅兰溪气质,商埠文化体现了以通江大海、商行天下为特征的通达的兰溪风貌,耕读文化展示了兰溪人脚踏实地、耕读传家的精益求精、实干图强的兰溪精神。
李渔作为兰溪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中国古典文化的博物学者,比如在戏曲文学方面,甚至有着“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在其他方面,如小说、饮食、园林、养生、中医药、服饰等等各领域,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一位古典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可谓“兰溪之子,生活导师”。从文化系统论的角度看,李渔文化在兰溪生根、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兰溪特定的时空场所是密不可分的。李渔文化的形成既受到前人的熏陶,亦必将影响与他同时,以及后世的各种文化元素。这就像一座串联起兰溪千年文明的桥梁,桥的拱顶是李渔;桥的两端,一头是其文化的缘起,一头是其文化的流衍,只有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照时,才能将兰溪千年文化融会贯通,从而为我们兰溪今天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兰溪文化真正开始奔涌前行,是从宋代开始的,这充满着唯美与哲思的宋韵,赋予了兰溪文化的第一抹亮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学”元素。理学是宋代以降近世中国学术界无可替代的主流之一,兰溪作为宋代以来人才辈出的“文献名邦”,自然深受理学文化浸染,著名学者就有范浚、金履祥等人。到了明代,理学思想依然在兰溪绵延发展着,诞生了有“考神”之誉的名臣章懋,他不仅丰富了理学的学术世界,更身体力行,立枫山书院,讲学育才;知行合一,为官浩然正气,尤其是受到他思想气节的影响,枫山书院在后世走出过多位彪炳史册的监察官,他们或恪尽职守,为民请命;或正色立朝,不阿权势,深刻展现了兰溪文化中理性、正气的一大特质。
在生活方面,宋代的兰溪更是充满了精致生活美学的风韵,如精美的嵩山窑、工艺先进的密山棉毯,以及生动留存着兰溪宋人生活元素的大云山宋墓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兰溪开国”铜印等,无不彰显着宋韵风华影响下兰溪人的多彩生活。另外,兰溪自古以来吟咏不绝,留存下来了众多诗文。这一切,无不对李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渔思想中求真求善的观念,就与宋代以来盛行于兰溪的理学思想休戚相关;而李渔懂生活、爱生活、会生活的雅致生活美学理念,在兰溪更是有着深厚的积淀。再如李渔戏曲小说中的主题,多受宋代文化元素影响;李渔诗文中的意象,乃至遣词造句,亦受到文脉源头的滋润灌溉。
李渔的文艺元素,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方增先,他的绘画就深受李渔书画理论的影响。再如著名学者曹聚仁,对李渔这位乡贤前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他深受李渔才情与文字的感染,对李渔推崇备至,他在《万里行记》一书中,以《兰溪—李笠翁的家乡》为一个章节,专门介绍李渔,以表内心的崇敬;另外,他根据《闲情偶寄》中《词曲部》和《演习部》的内容,整理编纂成《李笠翁曲话》一书,于1925年出版,他也因此成为国内李渔研究领域的早期推动者之一。
同时,我们中国人信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因此食物对于国人的意义尤其重要。李渔热爱美食,并深谙美食之理。而食物的来源,则离不开农业耕种,因此,兰溪的耕读文化深厚,不仅影响着李渔,更经过李渔等文化名人的助推,在后世多有发展。如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物质耕读文化;以敬宗孝祖、归乡奉亲、读书授学等习俗和追求为标志的行为耕读文化;以乡贤崇学、家风族规为体现的制度耕读文化;以书画艺术、读书报国、守正创新为内涵的精神耕读文化等等,耕读文化与理学思想、生活美学、艺术成果、时代精神等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兰溪耕读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在纵向的历史维度上,以李渔为高地的兰溪千年文化,有着传承,也有着赓续。从横向维度来看,李渔文化不仅只是以一种文化的抽象形式存在,它更是接地气、可应用的,能够实实在在转化为兰溪各领域发展的动力,这得益于兰溪千年的商埠文化。形成于唐,兴起于宋,明清达到高峰的商埠文化,在李渔文化体系中,无处不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商埠文化的开放创新和兼容并包,是李渔以及李渔文化之所以能够深入民间,从理论环节跨越到实践层面的精神底蕴。可以说,昔日千年的商埠文化孕育了李渔文化,而今日兰溪李渔文化标识地的打造,也离不开商埠文化的开发和建设。
如古商埠码头文化,兰溪作为近世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汇聚了南来北往之客,开风气之先,全国各地丰富的商品让兰溪人的生活与审美情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李渔笔下那些新颖脱俗的生活元素,很多就得益于兰溪商埠的发达。又如以会馆会所为基础的商业沟通平台,对李渔的一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商业重在开疆拓土、会通天下,李渔虽然称不上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但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创业的精神,更有着融汇沟通的能力,如他组建戏班演出、结交天下名流等行为,正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李渔身上有着兰溪商业文化的这份基因。再如以中药材为主的南北物产流通,我们从李渔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在中医药养生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闲情偶记》中更是有着系统的中医药养生理论,以及他的美食理论,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广义养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李渔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对他中医药养生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李渔之后,中医药养生文化依旧在兰溪蓬勃发展,诞生了如张山雷这样的中医药学名家,近代兰溪更开办了数所中医学堂,培养出了许多在医药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今天,这些中医学堂仍然颇具时代价值,打造兰溪中医药文化品牌,让兰溪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继续造福人民的生活,是兰溪李渔文化标识地建设的重要课题。
兰江奔流千载,兰溪的文化从遥远的古代,一直流芳至今,给予了我们这个时代持续地润泽。从宋明理学到耕读文化,又到商埠文化,再汇聚到李渔这个极具兰溪文化标识性的高地,我们需要将这些优质的文化元素,以“李渔文化+”为牵引,进行解码赋能,为兰溪今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