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太原第四站)丨遇见古交 成为故交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9 19:03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记寄语

红绿交织强动能 文旅融合促转型

太原市古交市委书记 李卫平

古交历史悠久,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里山环水绕、舒适宜居。汾河自西向东穿城42公里,犹如一条绚丽的织锦,铺陈在山水之间,山水辉映、风光秀美。年均气温9.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避暑养生、休闲旅游的天然佳境。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多处石器文化遗址,内涵丰富、价值极高。龙城秘境、狐爷山、仙人坪等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奇绝、人文历史荟萃。千佛寺、福祥寺、兴济寺等名刹古寺,充满庄严古朴、散发文化魅力。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春秋时期,狐突以忠贞名世,成为中国“忠”文化的鼻祖;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成就了著名的“钢铁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红色基因”的古交人民以“古交精神”之誉闻名遐迩。

红色,是古交的本色。绿色,是古交的底色。我们将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活动为契机,传承革命历史之“红”,托举生态经济发展之“绿”,形成红色、绿色相互融合,休闲、康养、研学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把古交打造成为太原“西花园”,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

诚邀四海宾朋来古交忆峥嵘岁月、赏山水之美、观千年文明、品舌尖美味、享快乐时光。

探寻历史遗迹 赓续红色血脉

——专访太原市古交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秀玲

图片

古交市有“煤海明珠”美誉,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生态得天独厚,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和底蕴深邃。这里有距今万年的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和忠贞狐突的民间传说;有抗战时期被誉为“钢铁走廊”的秘密交通线;有为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古交精神”,更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历史遗迹的彩色,是古交的源色;革命精神的红色,是古交的本色;自然美景的绿色,是古交的底色。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融媒体采访团采访了古交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秀玲。她说,历史遗迹、红色血脉、自然美景是古交市最亮眼的3张文化名片。古交市将做足历史遗迹“彩”源色、传承红色血脉“红”本色、夯实自然美景“绿”底色,擦亮这颗“煤海明珠”,使3张文化名片更靓丽、更引人。

感受岁月沧桑 共品厚重历史

山西晚报:古交被称为狐突故里,历史悠久,各类历史遗址众多。古交市正在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了哪些工作?

张秀玲:古交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和底蕴深邃,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86处,其中古遗址66处、古墓葬29处、古建筑55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0处。

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交遗址,距今约1万年。它是全国五大石器制造厂之一,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汾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内涵,还填补了代表旧石器中期丁村文化与代表新石器早期鹅毛口文化之间的空白。

近年来,古交市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对太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曲福祥寺大雄宝殿实施修缮,对河口镇马连咀村南海寺、镇城底镇歇马村武氏宅院、河口镇解家塔村龙王圣母庙等13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抢保护修缮和抢险加固;我们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氛围,出台了《古交市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魅力古交”“古交文旅云”等数字平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文明守望工程”,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识,社会力量认养了县级文保单位东亭寺和姑姑庵石窟。

通过努力,这些历史遗址逐渐从遗忘的历史长河中醒来,一个一个进入人民的视线,向人民展示着古交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我们欢迎有识之士加入到古交市文物保护的队伍中,也欢迎大家到古交来,一睹历史遗迹的岁月沧桑,共品历史的厚重感。

接受红色洗礼 坚定理想信念

山西晚报:古交是一座具有红色血脉的山城,在这里传颂着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

张秀玲:1940年,我党于晋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晋西北第八分区,1942年8月改称晋绥军区第八分区。1943年冬起,晋绥边区第八分区地委、专署、分区机关均进驻古交,直至抗战胜利。在解放太原战役期间,古交是后勤基地。

这里有晋绥边区八专属旧址纪念馆、爱泼斯坦小院、关头整风旧址等红色印记;有护送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接送往来物资,武装护送八路军炮兵团的“钢铁走廊”秘密交通线,已成为来古交学习参观人员的必到红色教育打卡地。

2021年1月,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睦联坡烈士纪念碑和草庄头战斗遗址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2021年8月,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被公布为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11月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山西晚报:古交市将如何擦亮“红色名片”,发展红色旅游?

张秀玲: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以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为核心的一系列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红色革命文物为重要载体,将革命遗址和历史遗址活化利用开发,继续推动景区创建工作,完善游客中心、服务设施、解说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讲好红色革命故事,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着力培育红色体验业态,关头村打造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旅游热点景区,被评为山西省第二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逐渐从人们的讲述走进人们的视野、迈进人们的生活,向人们展示着革命时期古交人民的不屈精神、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我们欢迎大家到古交,听一听革命故事、看一看革命旧址,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时代责任感。

共享自然馈赠 放飞田园梦想

山西晚报:古交地处吕梁山脉、汾河之滨,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张秀玲:古交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山环水绕,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冬无天寒地冻,夏无盛暑高温,舒适宜居。全年日照数280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02天。

古交自然美景比比皆是,山之青翠、水之清澈、景之惊艳,处处有您意想不到、出乎意料的惊喜,是避暑养生、休闲旅游的天然佳境。龙城秘境、狐爷山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二龙山、角子崖、仙人坪等多处自然环境特色鲜明、地貌奇绝,可以说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融,极具游赏性。进入其中,不只会看到天然美景,还可以放松心情,惬意是必然的,舒畅更是自然。在这里,走在山水间,人入画中来。您可尽赏一幅清泉石上流的天然美图,听一曲虫鸣和鸟叫的自然乐章,闭上眼,鸟鸣山更幽的清雅意境油然而生。

山西晚报:古交市将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做足文旅深度融合文章,推动古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张秀玲:我们在福福山生态源、福福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成立了康养基地——福福山温泉森林康养基地。基地规划区域内地貌独特、生态气候条件优良、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基地地下存在温泉,且属于优质珍稀品质,先后打出两眼温泉,一号井出水量25吨/小时,出水温度60℃;二号井正在掘进中;配套的温泉疗养中心已建成,标准游泳池、不同功能的阳光房汤池、窑洞宾馆、休憩大厅、日式小木屋等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善;种植了景观林、经济林、生态类等树种58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2.7%,紧邻原始森林面积20余万亩,空气质量极佳,是天然的氧吧;种植有3000亩马铃薯、谷子、莜麦、玉米、大豆等各类富硒杂粮及400亩华阴杏、苹果、核桃、樱桃等经济林,驯养了200余头梅花鹿,开发了应季采摘、传统农耕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不仅能有效满足各地游客的健康需求,还能深刻感受田园之趣。

同时,近年来,我们加大农业旅游点建设,古交市原相乡兆峰村的狐爷山岩茶生态文化园、和谐源林麝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相继建成,建设了一大批农家乐场所,参观+体验的游赏方式更显著,使游客在观赏游玩的同时增加认知与体验。

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自然美景已成为古交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打卡。我们欢迎大家来到古交,看看山、听听水,共享这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体味一把放飞生活、回归田园的惬意。

历史沿革

古交境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汉、魏、晋及北朝均为晋阳西陲。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治在古交镇。唐天授二年(691年),交城县治徙大陵庄(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年),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峪ロ。开元二年(714年),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内无县级建置。

民国26年(1937年)11月至翌年3月,八路军一二О师三五八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建了半政权性质的阳(曲)交(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初创了革命根据地。民国27年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员公署在河口镇成立,后移驻狮子河一带,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驻河口一带,交城县政府驻屯兰川一带。民国35年冬,阎军进占古交镇、河口等地,并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区(县级),旋即被根据地军民摧垮。民国35年至37年7月,阳曲县人民政府驻河ロ、曹坪、大南坪一带。

1958年8月,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ロ镇。同年11月,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图片

遇见古交 成为故交

说起古交,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还停留在那个灰蒙蒙、黑乎乎的印象里?

9月26日、27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古交市,山西晚报记者第一眼看到的是这里的蓝天白云,不禁感慨:原来是“煤”城,现在是美城。

这里,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

这里,是一个古老而充满传奇的地方,捏一把泥土,便能攥出文明汁液绵延亘古的文化基因,让这座城市古韵深厚。她的故事,可以从春秋时期说起。

这里,被很多人当作“家”,称为“祖”,看作“根”。汾河穿过古交大地,为古交带来了繁华,一河三川九道沟,山西明珠在古交。

这里,是英雄故里,进步青年高德西、康永和等成立革命团体,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他们传承了古交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文化,将“英雄古交”的传统发扬光大。

这里,美景数不胜数,历经时光打磨,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令古交韵味十足……

图片

名片1 古老古交

古交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其时代贯穿于整个旧石器时代,分布范围广泛,其所在区域是具有传承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区。

图片

太原市唯一一处大型旧石器遗址

古交遗址位于古交市大川河、原平河和屯兰河与汾河的交汇地带,以后梁北坡为中心,北邻屯村、凤凰崖遗址,南连李家社遗址,东至王家沟遗址,形成了一条东西宽4千米、南北长7千米的遗址带,是太原市唯一的一处大型旧石器遗址。

根据记载:古交遗址规划对象包括遗址本体、可移动文物等。遗址本体包括:王家沟遗址、古钢遗址、后梁遗址、长峪沟遗址、凤凰岩遗址;可移动文物包括:由古钢遗址发现至上世纪90年代,在古交共发现的5处旧石器地点共采到的石制品702件,其中,王家沟遗址获得石制品共18件、古钢遗址获得石制品共12件、后梁遗址获得石制品共459件、长峪沟遗址采集石制品共8件、凤凰崖遗址石制品计205件。

古交遗址的考古调查开始于1959年12月,首先在古交钢铁厂发现两处旧石器遗址,由此拉开了古交旧石器考古调查的序幕。此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文物管理部门多次进行古交旧石器文化调查,发现了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古遗址主要位于屯兰川、原平川、大川与汾河的交汇地带,汾河沿岸主要分布有长峪沟遗址、古交遗址、明扶岭遗址、李家社遗址;屯兰川沿岸分布有武家庄崖窑遗址、五里铺遗址、烽火台遗址、大腰山遗址;原平川沿岸分布有梁上峁遗址;大川沿岸分布有王家沟遗址、泉家洼遗址、许家山崖窑遗址。这些古遗址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东周至汉代,其中以王家沟遗址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已有60万-80万年历史,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其中,王家沟遗址是古交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在古交旧石器遗址中是最为久远的一处。调查中发现石制品18件,器型甚大,均以角砾石作原料。其中有石核14件,砍砸器4件。这是目前太原地区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表明古交是山西,特别是太原地区人类活动最早的区域,对研究太原地区古人类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11年12月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交遗址有什么历史价值呢?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古交遗址是汾河上游太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古人类遗址群,其文化脉络贯穿整个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时间跨度大,展现出远古人类由原料选择、石器加工、生产使用的完整流程,是研究早期人类生存行为、技术特点、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古交遗址中的凤凰岩遗址是山西省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不仅丰富了汾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内涵,而且填补了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和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鹅毛口文化之间大型打制石器的空白。

1959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古交钢铁厂附近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存,发现石制品12件,分布在高出汾河水面约50米的阶地上。

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古交市境内调查时,先后发现了凤凰岩、后梁、长峪沟三处旧石器地点。8月,古交遗址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0月至11月,考古工作者对后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获得石制品石器、石核、石片和石料残件等共459件。

1986年8月,古交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古交市文物管理所在凤凰岩、后梁、长峪沟等地作了短期的地质调查,在王家沟地表上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线索。

1990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王家沟属于汾河第四级阶地底砾层发现旧石器石制品,这是目前在古交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约处于中更新世初期,均以角页岩为原料,共18件。其中有石核14件,砍砸器4件。

2002年,相关学者在汾河沿岸进行考古研究工作。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古交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名片2 神秘古交

“龙城秘境”地处古交市河口镇院家峁—角子崖—汾河二库龙湾处,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奇绝。站在山上一个神奇的位置,会形成一个神奇的角度,向山下望去,碧水凝脂,峡谷神奇,灵蛇、神龟、海豚、鳄鱼等天然形成的山体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

天然形成的山体景观玄妙感十足

河口镇是太原进入古交的第一镇,是古交的“东大门”和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四面环山,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年均气温6℃至8.7℃。汾河如玉带般蜿蜒而过,从河口镇角子崖东流出古交境,沿岸景观如画、风光旖旎。角子崖地处河口镇院家峁村,位于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古交市、阳曲县四地交汇处。

院家峁村党支部书记高山作为向导,一边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角子崖的神奇故事,一边引导记者站在哪里是最佳位置。在一处观景台前,高山指着远处的两条小山脉,介绍它们被称为“神龟入海”。果然,细看它们,像两只可爱的神龟横卧在碧绿幽深的汾河湖水中,确实宛如“神龟入海”。通过无人机拍摄,从空中俯瞰,角子崖毗邻的汾河河段呈“龙”形,龙爪、龙身、龙角、龙头,栩栩如生,宛若“真龙盘桓”,此为“龙城秘境”。置身其中,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角子崖与此地其它自然人文资源形成了“青山绿水古村落”的立体式风景。山下碧水凝脂,山侧峡谷神奇,山上古村石窑、石壁古韵悠然,灵蛇、神龟、海豚、鳄鱼等天然形成了山体自然景观,玄妙感油然而生。

特别要提醒的是,山水风景好,安全不能忘。角子崖地处山区,道路崎岖、山路弯曲,前往这里一定要注意安全。另外还要注意地质灾害预警,严防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注意自身安全。

图片

名片3 英雄古交

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西,原为明嘉靖年间村庙,存有正殿、配殿15间,占地2500平方米。作为交通要道,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文件等艰巨任务,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三千多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

图片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钢铁走廊”

1943年至1945年,晋绥八分区党政军机关曾移驻古交市岔囗乡关头村,关头村因此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0年,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6月,被确定为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为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

9月26日,山西晚报记者沿着屯兰河一直向西,来到位于岔口乡关头村村西的晋绥八分区纪念馆。在岔口乡党委副书记赵静的介绍下,记者参观了纪念馆的六个展厅,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进入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与中共地方组织、山西新军和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牺盟会”,共同开辟了晋西北、晋西南、绥远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随后,三块相对独立的地方统一为大战略区晋绥抗日革命根据地。

通过晋绥边区示意图,可以了解晋绥边区八分区的战略地位,直观看清八分区在整个晋绥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位置,它是晋绥边区的南大门和前哨阵地,是抗击日军西进、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固屏障,也是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与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往来的重要交通线。就是在这条线上,八分区军民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捍卫着交通线的畅通无阻,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

距离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不远的地方,就是“钢铁走廊”,每年都有许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这里追寻先辈足迹,重走钢铁走廊。山西晚报记者实地走访,脚踩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一路向前,切身体验到革命道路的艰辛,也真正了解了这条红色交通线承载的历史使命,体会到革命先辈开辟这段“钢铁走廊”的艰辛和不易。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麦丽 、李飞飞

实习生 李潇睿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续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