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走绿色之路 唤起人参产业满园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1 03:08

吉林省集安市,人参历史悠久,据资料显示,集安人参栽培历史已有近500年,“百草之王”,位居“东北三宝”之首。,,作为中国人参之乡、全国边条参唯一产区、世界最优质人参产区,全市财政收入的31.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参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说,集安可以算得上“人参之城”。

丁洪伟、张庆亮/文

写在前面

长白山脚下,林海莽莽,松涛阵阵。人参的传说,“老把头”放山的号子,犹在昨天,回响于耳边。集安,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就质量而言,集安人参国内首屈一指,“国参故里”美誉,当之无愧。

鸭绿江边,碧波荡漾,浪花朵朵。集安人参产业发展,市场起伏跌宕,就摆在眼前,跃然于纸上。集安人参,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市场大潮洗礼,一出出人参市场大戏,渐次上演,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渐渐清晰。

悠悠五百年,集安世代参农,祖祖辈辈,勤劳、坚毅,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浇灌着人参之花,分外红艳。

匆匆四十载,集安人参产业,分秒必争,拼搏、睿智,市场的升级和蜕变,滋养着人参之根,向土而生。

《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是的,我们站在人参产业发展的历史关口,集安,今天又出发,向着更高、高远处出发,捍卫中国“人参宗主国”地位,肩负重新赢得国际人参产业竞争优势的历史使命,撸起衣袖,加油干。

一打纲领不如一次行动。今天我们走进集安,走进集安人参产业,记录那些人,那些事,为他们鼓掌,为他们鼓劲。

吉林省集安市,人参历史悠久,据资料显示,集安人参栽培历史已有近500年,“百草之王”,位居“东北三宝”之首。

作为中国人参之乡、全国边条参唯一产区、世界最优质人参产区,全市财政收入的31.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参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说,集安可以算得上“人参之城”。

精彩蝶变 集安人参产业升级不断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禀赋,让位于吉林南部鸭绿江畔的集安市有了“东北小江南”的美称。从最初不知该如何用好绿色生态资源,到如今从绿水青山中“挖”出了“金山银山”,集安的绿色发展之路,让这颗边陲“绿色明珠”愈加闪亮。

作为吉林人参主产区之一,集安的人参素有“国参”的美誉,在古代曾被奉为皇家贡品。

自2017年,集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创建单位以来,该市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创建宗旨,在产业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联农带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如今,集安已发展起完善的人参产业链,让人参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次产业的“全面振兴”。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集安市在产业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联农带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这是一次产业的“全面升级”。集安市上下合力兴参,高标准编制人参产业园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核一心七基地”产业建设。

2018年,产业园内企业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9项,投入研发资金7713万元,比上年增长429%;产业园总产值78亿元,人参产业产值64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82%。全市财政收入的31.9%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直接来源于人参产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集安人参产业再次发力,人参之花精彩绽放。

绿色种参 集安人参走上可持续道路

集安人参研究所开创的非林地人参栽培技术,破解了伐林栽参与长白山林地保护的矛盾。走进吉林省益盛汉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只见参叶碧绿,参花红艳,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人参清香。

公司负责人介绍,“非林地人参种植完全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山林得以休养。这是人参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该公司拥有有机人参种植面积4000亩左右。

“科技才是人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加大创新力度,才能使人参产业更具活力。”目前,集安市已制定修编8项人参国标、行标,取得41项专利,选育4个人参新品种,开发人参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4大系列600余个深加工产品,人参根、茎、叶、花、果全部开发出国药准字号产品。2018年,益盛汉参化妆品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税金4132万元。

“人参产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让参农富裕。”随着市场的发展,人参产业已不适应参农分散经营模式,只有通过建立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把分散的种参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销售,不仅能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能提高了人参品质,增加种植效益。

几年来,集安市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人参种植的组织化程度。

走进现代农业产业园集安市泰盛参业有限公司的人参种植基地,只见近百名村民正在参地里除草。基地负责人朱贵林说,基地共有人参种植面积1100亩,土地都是附近榆林镇向阳村村民的。2018年,公司承包村民的非林地,采取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种植人参。

目前,全村有60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并在基地打工,每名村民仅打工的收入就超过5万元。而由于全村村民采取了“集团作战”的方式,向阳村人参基地已成为泰盛参业的拳头产品,经常吸引一些国内外的大企业来洽谈项目。2018年,基地产鲜参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利润200万元。

标准为王 集安人参品质更优

“大家一定要严格按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管理,不能有半点马虎!”在园区毕晓克的人参种植基地,他一手进行人工除草,一手握着小话筒,反复叮嘱在基地中进行劳作的合作社社员。今年,毕晓克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已初见成效,这让他扎根园区创业发展信心十足。

目前,产业园已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村委会)+农户”联结机制,现已集聚人参新型经营主体39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人参专业合作社达90个,种植大户21户。

近日,该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为20个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采访中,吉林省集安市市长杨文慧说:“今后一段时期集安将立足参业优势,继续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人参产品研发,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成为中国人参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先导”。

科学规划 一核一心七基地促升级

据业内人士介绍,长期以来,集安人参产业始终面临产业规模不大、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人参种植规模过大,产需不平衡,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秩序混乱,产业发展“散、乱、差”,如何保护人参产业的优势地位,如何引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06年起,集安市相继成立人参产业推进组、人参特产业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推进人参特产业发展组织管理模式,2015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后,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重大建设举措,及时解决重大问题。

在集安市人参特产业发展中心基础上,设立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由主管副市长任主任,全面推进产业园创建各项工作。设立集安万资投资公司,负责产业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投资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通化人参产业协会、山参协会、清河人参商会等民间组织作用,传递行业信息、服务人参经济发展。形成了“领导小组+管委会+独立国资开发公司+产业协会”四位一体的组织领导与运行管理工作架构。特别是为强化“一心”(人参交易中心)建设,把开发区管委会整体搬迁到清河镇,全力推进清河人参小镇和人参交易中心建设。

2018年,集安市聘请高水平咨询团队,高标准编制人参产业园发展规划,确定“一核一心七基地”产业布局,在太王镇建设人参精深加工核心区,在清河镇建设人参交易中心,在7个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科学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举全市之力发展人参特产业,着力建设规模化人参种植大基地,培育人参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

近十年来,集安人用决心与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人参产业升级。“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现在是春天来了,集安人参产业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